作者:付偉,趙芹,羅鵬,李佩強,陸濟璞,周輝,易澤邦,許成
作者單位:桂林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有色金屬礦產勘查與資源高效利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廣西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傳統認為中國南方的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可劃分為以“足洞式”為代表的重稀土型和以“河嶺式”(或“花山式”)為代表的輕稀土型兩種礦化類型。然而,近年來發現的許多礦床(如清溪、寨背和饅頭山等)的賦礦風化殼中出現了輕稀土礦與重稀土礦并存現象,表現出特殊的“上輕下重”雙層礦體結構。這指示了除重稀土型和輕稀土型之外,還存在著輕重稀土共生型的過渡類型。
本研究通過對三種不同成礦類型的若干典型礦床系統對比,指出成礦類型的多樣性與母巖性質密切相關,尤其是母巖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學和稀土載體礦物屬性是制約成礦類型變化的關鍵因素。統計數據表明,從重稀土型→輕重稀土共生型→輕稀土型,成礦母巖的全巖稀土總量變化不大(ΣREY: 200×10-6~450×10-6→200×10-6~500×10-6→200×10-6~800×10-6),但輕重稀土配分值出現較顯著的區間性差異(ΣLREE/ΣHREY: 0.2~1→1~5→2~10)。與之同時,母巖中能為離子相稀土提供物源且具有重稀土配分屬性的稀土副礦物類型和數量明顯減少,這與全巖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征中重稀土分量占比的降低趨勢也互相匹配。該結果指示,以往認為重稀土配分母巖形成重稀土礦床、輕稀土配分母巖形成輕稀土礦床的傳統觀點需要外延,即一部分具有低度輕稀土配分屬性(1<ΣLREE/ΣHREY<5)且含有豐富易風化稀土副礦物的母巖還可能形成輕重稀土共生型礦床,該認識可為今后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勘查工作提供新的找礦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