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忠虎,熊韜,勾宗洋,李虎,王亮
作者單位: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中國地質調查局軍民融合地質調查中心
位于西秦嶺文縣弧形構造帶的陽山金礦,是勉略縫合帶內已探明金資源最大的獨立金礦,且金礦形成后經歷多期次構造活動,因此陽山金礦是研究礦床熱演化、變化與保存的理想選區,其研究成果可用來約束金成礦時限,同時定量的隆升剝蝕數據可為深部找礦及礦床儲藏提供遠景潛力評價依據。
本文采集鉆孔礦化接觸帶中英云閃長斑巖脈,利用LA- ICP- MS技術進行裂變徑跡測年。3件樣品磷灰石裂變徑跡年齡中心值為124. 3±6. 4 Ma、146. 4±6. 3 Ma和117±13 Ma,其中一件樣品磷灰石裂變徑跡平均長度為12. 11 μm。熱歷史反演的時間- 溫度曲線表明,在146 Ma陽山金礦帶內英云閃長斑巖脈體溫度下降到磷灰石裂變徑跡封閉溫度區間(60~120℃),即在侏羅紀晚期或白堊紀早期之后,研究區幾乎沒有大規模巖漿活動或熱液活動,缺乏與燕山期同時期區域性巖漿活動相對應的熱事件。磷灰石裂變徑跡年齡數據分析認為,即使金礦帶在喜馬拉雅期可能存在微弱的熱事件擾動,但巖漿熱液活動規模較小且對金成礦作用貢獻微乎其微。結合磷灰石熱歷史時間- 溫度曲線,陽山金礦帶大規模成礦事件的時間集中在210~195 Ma區間,且熱歷史反演曲線未顯示有后期成礦疊加。
通過與陽山金礦帶三個礦段熱歷史對比,證實陽山金礦帶與區域相比存在差異化隆升剝蝕,且安壩礦段相較于葛條灣、泥山礦段剝蝕程度弱,是成礦與儲礦的理想地段,推測剝蝕少的復背斜核部有較大的找礦潛力。